【Hello NYC】BLOG

2007/10/30

後門

文字: CK

他幾乎忘了何時成了異鄉客。只依稀記得,初來乍到,背負著各種象徵的兩座高塔,依然佇立在島的最南端。然後塔消失了。對他而言,那一刻除了些許哀傷與不忍,更多的是幫助了記憶編年。

四十九街,第二大道。一個接近許多場所非場所。他不記得來過,甚至不記得在哪部電影或小說中看過--也從沒任何念頭驅使他前來,而這一刻車就停在這兒。下了車,一群人信步走到一扇紅木門前,對講機傳來一句他聽不懂的問話,同伴簡單地用他聽不懂的語言回答。然後門開了◦ 隨著黑衣侍者的引領,一行人坐進柔軟帶點兒淡淡香水味的沙發椅。

“喝什麼?”客隨主便。

幾位穿著晚禮服的漂亮女孩加入他們,個個皮膚白晰,穠纖合度而笑容可掬。她坐在他身旁,親切地同他攀談,彷彿兩人早已熟識。聞著佳人髮梢飄來的清香,伴著三分酒意和她燦爛如花的笑靨,他不禁意亂情迷了起來…

“學生? 主修什麼?”
“科學◦”

酒醒了大半。明知在這兒聽不到幾句真話,如此回答還是讓他忍不住心頭發噱-- 他怎麼也無法想像,眼前這位眨巴著大眼睛,面帶微笑,打扮稍顯俗豔的美人,會是未來的居禮夫人第二。他的教養可沒讓他忘了紳士風度。強忍住笑意:

“Good for you.”

無意義的對話就此持續整晚。他驀地發現,這裡的男士全都和他一樣黑頭髮黃皮膚,全都操著一口他聽不懂的語言,大多西裝畢挺。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同個原鄉的異鄉客。原鄉的組織派他們來,三五年任務結束後就回去。習慣驅使他們下了班後來這兒輕鬆解壓,也解解鄉愁。男人們總是口沫橫飛地說著什麼; 女孩們或是靜靜的傾聽,時而縱聲大笑。無奈他難以融入,讓他在該醉的時候該死的清醒。他開始不明白,為什麼要陪女孩聊天到沒完沒了,到天荒地老; 為什麼她們不直接坐在他腿上,餵他吃香蕉◦女孩的心事無從知曉,有些時候他驚覺想逃。然而這些都不重要,只要大家開心就好。儘管長輩對他期望頗高,堅持認識社會的必要,他打從心底感激涕零,卻也明白自己還有得學。

曲終,人散。一行人歪歪倒倒地走出大門,女孩貼心地為他穿上外套。走進冷冽的寒風,他醉眼惺忪地瞥見另一扇似曾相識的紅色大門,門口幾個年輕女孩瑟縮著抽著煙。這才想起,曾經也有人為他打開這扇門,因為被當成未來可能的生意夥伴。門後的世界更加直接而赤裸,語言的使用精簡至極◦ 它很簡單,也很真實-- 至少舞孃不會告訴你她未來想當居禮夫人、史黛西.麥卡尼或瑪莎.葛萊姆◦ 而隨著時間流逝,友誼也像烤盤上的煙霧,隱遁在天花板下不知名的角落。這地方他再沒來過,只記得友人當時眼睛眨也不眨地付了帳,而他在瞥見帳單的那一刻驚駭莫名…

這城市畢竟是友善的,他覺得。記得第一次伴著浪漫情懷,獨自一人在傍晚的蒙馬特街上,探訪這藝術家的天堂,卻立即感到危險: 俗麗的霓虹; 斜睨著路人穿著豹紋薄衫皮短裙黑絲襪斜倚在吧檯吐著煙圈的妖豔女人; 門口的黑衣彪形大漢。當他想離開,卻被車站前操著流利英語的黑衣男子擋住,想盡辦法誘他去一個所謂的男人天堂。背後傳來一陣聽不懂的咒罵聲,當他決定不再廢話鑽進車站。走在夜晚的花都巴黎的蒙馬特街上,真真切切直覺自己是隻待宰肥羊◦ 至少在他居住的城市,還沒有人半引誘半強迫地拉著他去開不想開的門。或許這城市真的友善,也或許是經驗讓他更瞭解在這裡的生存法則,不再讓自己有機會處於危險境地。

是吧! 他想。不禁憶起當初在學校為了城市解讀而掙扎,如今想必游刃有餘◦ “Fiction is closer to truth than reality.” 回想起當初老教授顫巍巍地用細小緩慢的聲音說著這句話,而今他還在細細玩味箇中含意...

2007/09/29

《活動訊息》OPEN HOUSE NEW YORK WEEKEND


下週六、日(OCT.6 & 7) 是紐約一年一度的"OPEN HOUSE WEEKEND"。

每年十月的某個週末,紐約客們可以免費走進這些平常不開放給人參觀、或是需要門票的建築。今年是第五屆,有超過350個基地可供人參觀。喜歡建築的紐約朋友,別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



詳情請參閱OHNY網站

2007/09/27

《活動訊息》雲門舞集.狂草 < WILD CURSIVE>



OCT 2, 4—6 AT 7:30PM

OCT 7 AT 3PM

BAM HOWARD GILMAN OPERA HOUSE

RUNNING TIME: 70MIN

TICKETS : $20, 45, 60

Buy Tickets

Video Preview

(以下簡介,摘自雲門舞集官網)

行草三部曲終結篇「狂草」,是林懷民繼「行草」、「行草 貳」之後,再度由書法美學汲取靈感而作的舞蹈。

2005年11月19日於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首演後,即獲台灣「台新表演藝術獎」。二○○六年,「行草三部曲」在香港藝術節、柏林穿越藝術節演出,皆博得熱烈好評,並為德國《今日劇場》與《國際芭蕾》雜誌邀請的眾多舞評家選為「年度最佳舞作」。

雲門之舞舉世無雙。它呈現獨特,成熟的中國編舞語言。這項亞洲舞蹈進化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威廉‧弗賽的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對歐洲古典芭蕾的影響。
                           —歐洲舞蹈雜誌

雲門舞集(9/17)啟程來到美洲,帶著藝術總監林懷民獲獎無數的作品「狂草」,展開為期一個半月的巡演之旅。雲門舞集今年也再次受邀至紐約「下一波藝術節」(Next Wave Festival),於十月二日擔任慶祝25周年的開幕節目。這是雲門第四次到這個世界著名的三大藝術節之一。

此趟美洲巡演所到的城市遍及加拿大、美國以及巴西三個國家,包括 加拿大蒙特婁 (9/20~22)、 魁北克 (9/25)、 渥太華 (10/20),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 (9/28~29)、紐約(10/2,4-7)、 明尼蘇達大學 (10/13)、 堪薩斯州 (10/16), 巴西聖保羅 (10/25~28),將為今年忙碌的海外之行畫下完美的句點。詳細演出訊息,歡迎至 www.cloudgate.org.tw/eng 查詢。

2007/09/20

【Hello NYC】紐約專賣店.書籍

【Hello NYC】即日起與博客來網路書店合作,由【Hello NYC】引文推薦紐約相關書籍、影音產品,由博客來網路書店提供交易平台。

《新書上架》

紐約
New York

作者:張懿文/作者、攝影
出版社:太雅生活館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16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952395
裝訂:平裝
放入購物車博客來書籍簡介


首創活頁旅行書,免除了厚重旅行書的不便,玩到哪、拆到哪!迷你巴掌大,可放口袋隨時翻閱。規格與市售一般活頁筆記本一致,可結合自己喜愛的筆記本,隨時添加空白頁。

太雅生活館的活頁旅行書系列,開創了一種自由的旅行閱讀與書寫方式。旅人們不用再受限於傳統旅行書的厚重不便。這種活頁書,用的時候只挑每這次需要的部分帶就好,方便、輕巧。跨國旅行時,也可依照個人的行程,作不同的順序調整。出發前所做的筆記,也可編排進活頁書裡,達到更完善的閱讀效果。

作者張懿文,旅居紐約多年。之前出版過「紐約客的紐約」,是乍到紐約居留的新鮮人不可不讀的寶書之一。

放入購物車博客來書籍簡介

2007/08/23

Jones Beach 抓螃蟹

攝影、文字/Sean

大部分的紐約人都知道Coney Island Beach,但今年夏天去了兩次在Long Island的Jones Beach,才發現那裡比Coney Island的海邊好得多。從Mahattan到那邊車程約一小時,若沒車的話可坐LIRR到Wantagh再轉巴士或搭計程車,或是MTA也有提供到Jones Beach的bus

Jones Beach除了有較乾淨的沙灘可以曬太陽、玩水外,還可以烤肉或抓螃蟹。沒錯你沒看錯就是抓螃蟹!那邊有一個碼頭有螃蟹出沒,地點是在Field 10 (Jones beach park裡的一區),找不到的話可以先到那邊拿公園地圖,地圖可在買parking permit (一張8USD) 的地方拿,下午六點以後就可免費停車。

至於抓螃蟹的器具,需要籠子、繩子和雞腿。籠子在體育用品店可買到,我是在queens的一家sport authority買的,他們有賣一種抓螃蟹專用的籠子,當時我是買次便宜的約5~6 USD,也可以考慮買一種抓到螃蟹後會感覺振動的籠子,後來發現要知道螃蟹有沒有進入籠子實在不容易。繩子則是一般童軍繩,或更細一點的也可以,至少要3公尺為佳,這我也是在sport authority買的。至於雞腿用一般超市在賣的即可,聽說發臭的更有用。

去了兩次,一次是半夜10點多到那邊,聽說晚上比較好抓,我想真的是這樣,那天半夜兩個小時就抓了20幾隻,而後來白天下午去同樣兩三小時則只能抓五、六隻。下圖是抓到的螃蟹,大部分都抓到小螃蟹(跟市場上在賣的比起來),這是比較大的一隻。

抓螃蟹的方式則是如左上圖所示,把雞腿綁在籠子裡,把籠子垂到水中,約過5~10分鐘撈起來就可能會看到螃蟹在裡面了,基本上不需要任何技術。Jones Beach除了抓螃蟹外,也很適合野餐郊遊烤肉,碼頭旁有設置烤肉架,不用預約直接去佔位即可。我們禮拜六下午三、四點到時已經有一些人在那邊烤了。總之那裡不像city那麼擠,整個氣氛感覺很悠閒且適合團體出遊,如果厭煩了NYC的繁忙又沒有時間去太遠的地方,Jones Beach是個很好的選擇。
Jones Beach官網
Google地圖點此

2007/08/20

第五大道 夜遊

文字/h a n c y

  第一次走第五大道是在十年前,初次來到美東的時候。我和爸媽是標準的觀光客(還是新移民?),走在遊客如織的街上,尋找景點拍照留念。之後,我大概有兩年沒有來過Midtown,記憶也慢慢模糊,對於第五大道的印象大概只有“去過”這兩個字可以形容。

  進入大學建築以後,對於第五大道上的地標慢慢熟悉,可以認出川普大廈 (Trump Tower)、洛克斐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也慢慢能比較Saks Fifth Avenue百貨公司,以及其他高不可攀的名店,在設計與建材上有什麼巧妙或名貴之處。但對於總是出沒於東村和下城區的我而言,中城區的第五大道還是很遙遠。頂多是在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 Park)閒逛的時候,偶然從第五大道端點向北眺望,但看到的也只是在筆直街面之間的一片天空。

  畢業後,回到紐約就業,公司就位於洛克斐勒中心群樓之一。弔軌的是,這一年來,對第五大道的記憶,大部分是夜間搭計程車回家,五至十分鐘的一段路程。

* * *

  總是凌晨一點。

  在這個時候從公司回家,是很平常的事。原來以為,離開校園之後,熬夜和趕圖的頻率會好轉。但是大型建築師事務所顯然沒有想像中輕鬆,而且身為職場新手,工作量完全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中。

  然而,連續幾週每天深夜的這段車程,讓我慢慢注意到,身為紐約最重要命脈的第五大道,在夜深人靜、光華褪去時,有著怎樣的面貌。

  午夜過後的車行速度總是很快。在潛意識裡,殘留著一條線筆直延伸。我在腦海中的紐約地圖上trace第五大道,是一條不被任何都市向量影響,特立獨行的線。甚至在第二十三街,和Broadway交叉處,都毫不費力的經過最有指標性的Flatiron Building,流利的向南行進。

* * *

  方才在公司,還在跟他爭辯平面圖上輔助線的線寬。他總是毫不費力的在草稿紙上畫出一條條清晰的直線,眼神專注,白色的襯衫有淡淡的烘衣紙的味道。

  "It has to be perfect," 他說。 "A crisp line, a line type scale of one."
  無法從工作中抽裡的我,想像著第五大道在地圖上的尺度時,又想到了他,和他對垂直平行寬窄比例的執著。在十九世紀初期,畫出紐約格子狀的都市藍圖的城市規劃者應該也有類似的堅持吧。

  他走的也是第五大道,但是方向與我相反,往北經過中央公園後過橋到皇后區。也許隔天他又會抱怨,連招了三輛計程車,司機都不願意開去Queens。不過儘管如此,他還是每次都先確定我上了車,他才趕快去追逐未知的下一輛。

  我試著在腦海中勾劃一個影像,想像他此刻的表情。也許他正轉過中央公園旁的噴泉?也許已經在橋上回望曼哈頓的夜景?在他的視點愈遠愈高的同時,我四周的現實卻已逐漸凝聚,尺度也隨著往下城方向移動而縮小。玻璃維幕牆的大樓變成十幾二十層的公寓,然後變成四五層樓高的brownstone townhouses。一切的一切都緩慢而確實的溶解,而華盛頓廣場的拱門正是這個縮小過程的終站。羅馬式古典而潔淨的拱門不高,但在夜間燈光的照射下彷彿喪失了尺度。這是第五大道的盡頭;我總是在之前兩個街口的第八街左轉。

This is home.

* * *

  冬天過去後,洛克斐勒中心前的聖誕樹消失了,溜冰場也換成了露天咖啡座。回家的路上少了些燈光的點綴,深夜路上行人依然冷清。

  公司的工作越來越忙,陷入一種瘋狂加班的狀態。

  七月初。來美國十週年的前一天晚上,又是一個在公司家班的夜晚。在五分鐘的車程內我回想這十年,試著把擴張得太大的聯想範圍縮小,但是沒有辦法。十年前我還是個孩子,是茫然無知的遊客;十年後的我,花了三千多個日子,增加了一些知識、混亂難以控制的思緒、和深不見底的疲憊。

* * *

  夏季的一個清晨。

  這一天,熬完整夜,準備好所有開會需要的海報和文件以後,已經是早上了。在等出圖的同時,從窗戶看出去,可以看到聖派翠克教堂的尖頂,反射在第五大到對街的玻璃維幕牆上。

  我說,去Balthusar's吃brunch吧。

  早上九點的第五大道。所有的人都正朝氣盎然的開始一天的工作,而我們卻要離開了。不同於往常習慣凌晨時刻,斜射的陽光很強烈,我們並肩坐著,什麼都沒說。也許是因為太累?還是已經麻木?只覺得車廂內有一種很安靜,很穩定的氣氛。經過華盛頓廣場前的拱門,我被突然的轉向驚醒,才發現自己已在他的肩上睡著。

2007/08/13

布魯克林的Peace & Love

文字/攝影 Jimmy Lee

或許因為黑人的關係,從電影、電視或是新聞中得到的訊息,剛到紐約的人(不只是台灣人),對布魯克林有許多負面印象。

我曾經也是其中一人。

除了布魯克林橋,我們幾乎不認識她。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布魯克林的未知魅力,卻同時也深深勾引著我們內心裡某深處的好奇心。

2005年五月二十八日星期六,我從學校宿舍搬到 Fort Green的Cliton Hill。

從這天開始,一天天去和布魯克林生活,卻也一天天被布魯克林所吸引。我會說,布魯克林和曼哈頓其他區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地區生活文化意識在這裡更為明顯。或許因為房價不像曼哈頓那樣偏高,要用價錢去區分要住在哪裡。少了房價的因素,因此搬到布魯克林的人,可以以生活習慣去選擇自己喜愛的區。


藝術家或讀藝術學院學生的生活區 (Dumbo/Fort Greene/ Prospect Park)
嘻皮的生活區 (Willamsburg)
華爾街黃金漢的生活區(Cobble Hill)
教授或作家的生活區 (Park Slope/Brookyin Height)
導演和名人的生活區 (Brooklyn Heifgt/Fort Greene/Park slope)
當然,也有宗教生活文化相同的猶太區 (Bourough park)或歐洲餐廳酒吧一條街的希臘區(Carrol Garden) 等等。

而每個區,也都有各色人種互相生活,互相融入彼此的文化。

在曼哈頓因為房價控制了住宅的區域,但是在布魯克林,可以說生活文化是區域劃分的重點。因此,社區鄰居們彼此的互動和尊重比曼哈頓島好很多。也因此,為何住在布魯克林的人會一值深愛的自己的地方。

許多名人都會以布魯克林為驕傲。就像生為布魯克林人的名導 Spike Lee 的早期電影 'Do the right thing'這部片以布魯克林為背景,講述各種族間應互相尊重彼此的生活文化。一種生活的習慣,慢慢成為一種文化態度。

多來布魯克林幾次,你就會感到他是充滿生活魅力的地方。因此,讓大夥更能深刻了解BrookltnBrooklyn的魅力,以後會定期和大家分享購物、餐廳、景點等等資訊。

這次就介紹一家,我的第一家brooklyn社區餐廳。


Olea

171 Lafayette Ave
Brooklyn, NY 11238
(718) 643-7003
(map)
G-train Clinton-Washington Stop



2005年冬天,這家餐廳在Fort Greene開幕
但是直到2006年春天,才第一次進去這家餐廳他是地中海式餐廳
我會推薦這家餐廳,並非主要食物超棒(但是食物真低不錯)
而是因為他是一家標準Broolyn Style的餐廳,他是一家社區型餐廳

平常,幾乎都是住在這一區附近的人去吃
而週末,除了附近的人帶著友人,還有慕名而來的觀光客(現在算有名氣ㄌ)
因此現在週末吃個Brunch,讓人都要排隊等座位
有幾次看到一些電影演員(不是大牌,因此不知道名字)

她的裝潢,非常簡單但是舒服
大片落地窗把周圍行道樹的綠蔭視角帶到室內
有空時,平日歡迎可以帶著書或電腦(店裡有free wireless)
或和友人來聊天,享受一餐bruch


推薦︰Cafe Au'liet (咖啡歐雷) 及 Greeb egg and Lamb
價錢︰10-15

btw 雨天待在這家店也是一種享受









2007/08/12

The one and only, barneys new york sale!!!

文字/Tufish
(Photo source: barneys.com)

一年兩(或多)度的紐約時尚血拼集會又開始了,就是 Barneys NewYork Warehouse Sale 。

第一次去,是第一年剛到美國時,我那非名牌不買的學長強力推薦我去的。拍賣會的地點非常的隱密,在西17街七大道跟八大道之間。一進去,果然就如同拍賣名稱所說的一樣,warehouse sale,比台灣的菜市場拍賣還誇張。所有你聽過沒聽過的名牌散落一地,跟本店時尚高雅的形象行程天差地遠。

不像我這種標準觀光客,一進去看到灑落滿地的衣物,完全不知該如何下手,只見每個準備進入拍賣場的女人,個個一付蓄勢待發非買不可的表情,一旦進入賣場直衝目標。是滴,大部分的人都是識途老鳥了,知道好貨在哪。還有一批人在同伴殺紅眼的同時,擔任置物架跟”肉體屏風”,那就男友與丈夫們。拍賣場並沒有提供更衣間,有人準備皮尺有人則是有備而來穿著小背心與裙子和拖鞋,看到喜歡的馬上就可以往身上套確定尺寸和不和,那如果是穿褲子的怎麼辦,嘿嘿這就是人肉屏風出動的時機了,找到一個角落讓男友擋在前面或是拿件外套檔著就可以了。當然,也有身材好不怕人看的直接就換了起來,算是人肉屏風們的福利吧(不然哪有老公或男友那麼甘願陪逛街的)。不過,去年我去的時候,女生區有貼紙條說男性顧客不得進入角落區(靠牆邊的區域,通常會有鏡子,所以自然就變成更衣區了),所以男生們就無緣啦。

整個拍賣場有上下兩層,上層就是入口區,有女裝女鞋與童裝,下層則是男裝。入口處會檢查包包,太大的包包需要寄物。

接下來,就說一說現場的貨色吧。barneys的商品,有很多是本地的設計師或者是barneys自己的牌,所以有些牌子是可能聽都沒聽過的。通常打折幅度,最多應該會是barneys自己的衣服。一般比較有名氣的牌子,折扣會少一點。整體的折扣會在5折到2折之間吧。衣服會依照外套褲子上衣,分類在不同的區域。鞋子則是會在入口區,以尺寸分類。通常展示架上的只有一隻,當你看到喜歡的鞋,可以到鞋區尾端,請工作人員幫你找到另一隻或其他尺吋。衣服呢,則要有尋寶的精神。不要被滿地的垃圾衣服嚇到,多花點力氣也是會找到寶的。重點是,要花力氣檢查你想購買的東西,因為是拍賣品,所以瑕疵率會比較高,這點要非常小心。

今年的拍賣,從aug, 16 to sep. 3rd, weekdays 10am to 9pm; weekend is 10 am to 7 pm。 不管你喜不喜歡購物,來到紐約去體驗一下,也是很有趣的。喜歡買的,請記得標準服飾-小背心裙子跟拖鞋,讓你的血拼行更無阻礙!!!!! 還有,沒事經過就去逛一下。賣場的貨品,不會一次就全部擺出來,每個禮拜都會增加點小東西的。

歐,現場有收信用卡。拍賣會嘛, 不扒你一層皮怎麼行呢…。

2007/08/05

“I‘m NOT A Plastic bag” 後記


攝影、文字/YUN

第一次聽到 “I‘m NOT A Plastic bag” 環保袋造成倫敦(4月2007,咖啡色版本,£5) 和紐約( 6月2007,藍色版本,US$15) 的風潮,是我在香港工作的時尚迷姊姊越洋電話告訴我的。“I‘m NOT A Plastic bag”首度出現於London Fashion Week,加許多大明星像Keira Knightley from Star War,Alicia Silverstone from Batman & Robin都被拍到帶著the“IT”bag上街。緊接於倫敦,6月上市於紐約Soho時,不出三小時就搶購一空。

對於流行的強烈好奇心,我馬上就Google這個神奇的環保袋。老實講,第一次在網路上看到袋子的廬山真面目,並不覺得它特別到造成如此的全球轟動。但出於對時尚的一貫堅持,我和姊姊們決定相約分三地(香港–紐約–北京)購買。不同於美洲的藍色版本,亞洲版是灰色的字體。想當然爾香港任務失敗,太多人前一晚就開始排隊,開放購買當天甚至造成整棟百貨公司停止營業一天。所有的希望就落在我的身上–Whole Foods紐約上7月18日。

從來沒有準時上班過的我,憑著勢在必得的意志力,雖然前一晚興奮得還睡不著覺,清晨4:30就起床準備出發。清晨5:00的地鐵站和:8:00的乘客群非常不同,大多數是需要很早起的勞工階級,睡眼惺忪的我顯得格格不入。到達Chelsea Whole Foods,大約有200人已經在排隊;Chelsea分店是紐約第一家Whole Foods,較為偏遠的地理位置是我選擇排這家的原因。經過兩個小時的雷陣雨,連雨傘裡面都開始滴雨,牛仔褲濕到膝蓋,除此之外一切都非常順利,8:00開始賣,大約半小時就買到了,我居然還準時到公司上班;唯一的遺憾是結帳時發現排我後面的美國女生居然只買一個(如果早知道跟她多買兩個)。但由於香港和台灣的事件,原定於7月27日在北京/上海的限購日被取消。

對於價值$15的設計師環保袋,“I‘m NOT A Plastic bag”真的是物超所值。米白色的厚帆布,粗麻繩手提帶,非常夏天海灘的材質;深藍色的收邊,深藍色的字體也是車縫上去的,非常的精心的細部,當然少不了Anya Hindmarch的商標:AH蝴蝶結(也是車上去的)。包包的裡面一邊印有“ ANYA HINDMARCH LONDON”,另一邊印有“ we are what we do”,與Anya合作的提倡環保意識英國非營利/慈善機構。因為媒體炒作和限量發行,加上以如此價位便宜就可以擁有Anya Hindmarch 的袋子(中高價位,通常在US$500~$10,000左右,看材質和大小),更是造成全球風靡的原因。

其實,在“I‘m NOT A Plastic bag”之前,Anya 早已享譽 “Queen of Bagland”。Ayna 從18歲就踏入設計界,她的第一家店(1993)坐落於倫敦Walton Street﹔在2001年,Ayan 出了一款跟慈善機構合作的系列 “Be A Bag”訂製照片包,將你想用的照片印製在上面,有12款大小可選擇,可以創造個人風格,而且絕對不會撞山。可以選擇用一樣或不同的照片在袋子的兩面,訂製時間大約3~5個月。Anya還出許多不同風格的包包,好萊塢女星趨之若鶩。

如果想看Anya Hindmarch的袋子和其他飾品,紐約有兩家分店︰Soho分店在115 Greene Street,和Prince Street 交叉口;Upper East Side 分店在29 East 60th Street,和Madison Avenue交叉口。

《李爾在此》( King Lear , Lincoln Center Festival 2007)


文字/Missnara
(Photo source: Michelle V. Agins/The New York Times)

7月12日晚上,我第一次走進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的玫瑰劇院(Rose Theater)就是為了看吳興國的《李爾在此》。

這是台灣表演藝術團體第一次受邀於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的演出。身為台灣觀眾,對於這樣的肯定,除了驕傲外,其實我有更多的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表演,能讓「當代傳奇劇場」站上紐約林肯中心的舞台?

《李爾在此》是吳興國2001年的京劇創作,用東方的戲劇語言闡述西方莎士比亞《李爾王》的故事。除了為傳統京劇作跨文化的努力外,整部戲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於吳興國本人如何以一人分飾多角的方式來詮釋這部作品。

《李爾王》被譽為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馬克白、李爾王)中最成熟的作品,也是所有莎劇中描寫親情最為天理不彰的一部戲。故事內容是描述年老的李爾把國土分給三個女兒之前,先詢問女兒們有多麼愛他。大女兒二女兒都諂媚地博取父王歡心,只有小女兒不願花言巧語,結果兩個姊姊分走了所有的國土。小女兒在毫無嫁妝的情況下嫁法國皇帝。李爾退位之後受到大女兒二女兒虐待,最後在暴風雨中發瘋。小女兒聽到父王受虐,領兵入侵欲救李爾,最後兵敗遇害,李爾亦傷心而死。這齣悲劇還另有一條劇情主線,陳述葛羅斯伯爵聽信私生子愛德蒙讒言,欲殺嫡子愛德佳,但最後弄得雙眼被挖,孤苦伶仃之下,反受嫡子護持。

吳興國自創的《李爾在此》分三幕戲,第一幕名為「戲」,第二幕「弄」,第三幕「人」。英文則是“The Play”→“The Playing”→“The Player”。譯的真好,中英文各有巧妙。這三幕戲架構很清楚,第一幕只有一個角色,那就是李爾王。正規的一幕京戲,描述李爾王獨白發瘋的景象,終了,一段演員與角色自我的辨證,誰是李爾王,誰是誰的夢境...很有東方莊子的哲思。對比於很慢沉第一幕戲,第二幕「弄」則很輕快,有八個角色上場,全是吳興國。包括了弄人、忠臣肯特、大女兒麗娥、二女兒麗甘、三女兒麗雅、瞎子葛羅斯特、私生子愛德蒙以及瘋漢愛德佳。很精采、很有魔力的一幕戲。幾乎可看見吳興國傾盡畢生所學!葛羅斯瞎眼後街上遇見愛子愛德佳,吳興國藉由一根木棍編排出來父子兩角相見無法相認的一場戲,堪稱絕妙與經典。那根木棍同時是瞎子葛羅斯的手棍,愛德佳的劍,與兩父子彼此相牽的那條聯繫,戲法多端。最後一幕「人」,角色的就是"player"吳興國自己。呼應第一幕的終尾,吳興國這一幕戲繼續了李爾王式的獨白:「我是誰?我是我、我恨我、我愛我…」。這一幕戲把時間從古遠的京戲年代拉回了現代劇場,把真實的演員自我從戲裡虛構的角色喚回來了。

我不是看京劇長大的小孩,這也是我第一次正式看京劇表演。還蠻感動的,對於吳興國為京劇表演所付出的努力。滿場起立鼓掌的觀眾可證明,這樣的演出有多麼了不得。吳興國一人分飾十角,跨越京劇裡的生、旦、淨、末、醜五行,開創了舞台之先。對我來說,其實這也是一門課,透過他的表演,我有點了解到了什麼是「戲」,要具備到怎樣的技藝,一個表演者才能真正演出戲味來。


ROSE THEATER
Address: Broadway and 60th Street at Time Warner Building
Cross Streets: Broadway and 60th
Subways: 1,9,A,C,B,D to 59th Street, Columbus Circle